厦门海关:“保增长”计划“点亮”台资光电产
发布时间: 2013-08-28 14:30
5月18日上午,台资企业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所需的39车背光模组运抵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这次海关没有采用进/出区报关后放行的常规通关模式,而是采用“先进/出区后集中报关”,仅用了二十分钟,这批背光模组就办结了出区手续,赶赴友达的生产线。“如果沿用普通的监管流程,这批货物要下午4、5点才能出区,根本没法满足我们从原料采购到上线3小时响应的要求。”友达光电负责关务的林正逢经理告诉记者。
台湾第一、世界第三大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友达光电在厦门投资的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所享受的这种简化程序,是厦门海关帮助台湾光电行业保订单、求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
据林经理介绍,国内“家电下乡”活动的推行有效拉动了许多家电企业的销售,其生产恢复的同时对上游产品,即液晶面板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目前我们每天约进70辆车的原料投入生产,比过去增加了近一倍。”
但是,订单的大幅增加也意味着生产周期必须大幅缩短。按照常规的监管模式,进入保税物流园区的货物需要办理入区报关放行手续后才能办理出区报关手续,海关放行后货物才能出区,从入区到出区需近10个小时,在日常尚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但随着今年企业开足马力加大生产,从原料订购到运到生产线上,则必须3个小时内完成,包括途中运输时间,而且还要时常在晚上操作,否则就要面临断产。如何加快原料供应速度保住订单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去年底以来,针对光电企业规模大配套多的特点,厦门海关专门成立了“支持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协调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直接及时联系了解企业困难;实行企业通关疑难信息日报制度,及时上报新情况新问题。得知友达面临的困境后,厦门海关立即组织加工贸易职能部门、保税物流园区主管海关、友达公司和配套企业主管海关进行研究,提出在确保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实行“先进/出区后集中报关”的监管模式,企业凭“货物集中申报清单”无需正式报关就可快速办理货物的进/出区手续,过后再集中申报,实现了即时入出区。自4月1日该模式运行以来,截至5月20日,友达已有价值3923万美元的货物通关。
据了解,近年来,凭借着扎实的产业链配套基础以及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等,厦门作为承接台湾光电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前沿平台作用愈发明显,先后吸引了台湾光电产业巨头友达股份公司、东元集团、新晶元光电等的进驻,近日,又有冠捷科技集团等4家台湾光电信息产业巨头落户厦门。目前,厦门大型光电企业三分之一来自台湾地区,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40%。
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10月份以来,台资光电产业进出口总值出现逐月下滑趋势,2009年1月降到历史最低点,比2008年月均值减少50%。为此,厦门海关推出“保增长”计划:厦门海关丁学辉关长先后率有关业务部门前往厦门台商协会和企业调研,听取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该关主管部门召集16家主要光电企业座谈,为企业提供现场答疑。此外,该关还积极缩短作业时限提高通关效率,在报关单资料齐全、真实有效的情况下,实现 1-2个工作日内完成进、出口的审价作业;将出口报关单证明联的签发时间由原来企业申请后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加工贸易合同备案环节增加人手,提高合同备案办结效率,合同备案服务承诺时限由原来的3个工作日缩短为1-2个工作日,基本做到随到随办;缩短加工贸易成品、半成品、边角余料,简化内销审批手续时限,帮助企业实现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同时,在该关的积极推动下,翔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近期将封关运作,进一步链接友达光电的上下游供应链,至少为友达节约一两百万成本。
今年2月份起,厦门光电产业开始呈现复苏迹象,1至4月,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的月进出口总值以20%-30%的增速增长,4月份已达3.96亿美元,台湾LED龙头企业新晶元光电投资成立的晶宇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也呈逐月翻倍增长态势。
(刘频、方志远)